NLP执行师:一套实用人性手册 黄启团导师把他这些年的NLP使用心得,把所有的NLP工具技巧,全...
NLP执行师:一套实用人性手册 黄启团导师把他这些年的NLP使用心得,把所有的NLP工具技巧,全...
生命软件:决定生命高度的是软件不是硬件 如果你不能很好地照顾你的家人,让你的孩子受良好的教育,如果你活得...
萨提亚亲子:改变亲子关系,即是改写人生 深度挖掘你的金钱潜意识,帮你重新了解财富与自我的关系,去除你财富...
12月24日,“北大吴谢宇弑母案”正式开庭。
距离这起案件发生时,已经过去了1990天。
在这个案件下,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截然相反的AB面。
A面是北大高材生,从小成绩优异、听话懂事、乐于助人、情商高、人缘好。
B面是弑杀母亲,以挑战人伦的方式,撞击舆论和人心的罪犯。
如此截然相反的双面人生,也是一开始令很多人不可置信的原因。
01
“杀死妈妈是想成全她”
法庭之上,吴谢宇首次坦诚了弑母的动机。
他说:“杀母是想让她解脱...”
他称之为这是“迫不得已的选择”。
“我没有更好的方法,如果找到方法我也不会这样,当时觉得这种方法是最伟大的。”
在他看来,家里发生的变化,源自于父亲去世后。
“父亲走了,这个家不再完整,所有的重担都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。”
但寡言的母亲为了不耽误他,把很多事情都藏在了心里,不和他讲。
仿佛,父亲的离开带走了这个家所有的光明。
吴谢宇称:从那之后,自己就“病了”,多次陷入抑郁,想要自杀。
与此同时,他也萌生了一个念头。
“不能把妈妈单独留在这个世界上,她本来就很苦”;
“只有和妈妈一起死了,一家就团聚了”。
只是故事的最后,却变成母亲惨死,儿子却逃之夭夭了呢?
因为当他趁着母亲弯腰脱鞋,把杠铃砸向母亲,看到母亲倒下的那刻,他觉得太可怜了,于是放弃了自杀。
甚至精心谋划如何藏尸,如何骗取亲戚巨额钱,释放出最大的“狼性”,试图瞒天过海。
从他的措辞中,我们可以感受到:
他只活在了自我的世界里,以为“为了对方好”,于是举起镰刀肆意决定了对方的生死。
而对方的声音呢,他没有去询问过,也没有听到过。
“我认为你是痛苦的,所以我帮你解脱”
“我认为你害怕孤单,所以你不能独活”
他一直在把自己的行为“合理化”,对弑母的粉饰,让人不寒而栗。
作家唐映红说:“他在用一层又一层的‘故事’包装最核心的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。”
李玫瑾说:“这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。他很聪明,足以让他绰绰有余应付现实,应付各种人。但他的内心是空的,空到没有灵魂。”
02
“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为什么而活”
李玫瑾的一番话,让我想起之前北大心理学副教授徐凯文的一篇文章。
文章中写道,他曾遇到的一个学生,是一位高考状元。
很优秀,是所有人眼中的“别人家孩子”。
但他却在自杀未遂后,对心理咨询师说:
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,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,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,时不时感到恐惧。19年来,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,也从来没有活过。
完美、优秀的表象下,内里却有着个巨大的黑洞。
这种空洞,以至于让他们在获得瞩目的成绩后,仍然内心空荡荡的,像是灵魂安放在了一个没有回声的黑色世界。
其核心的问题,是缺乏支撑其价值感和意义感的“内在驱动力”。
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为什么而活。
回看吴谢宇案件,他在庭审上也透露过:
“自己念书不是为了自己,只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骄傲。”
他从小就知道成绩好可以让父母有面子,于是他就努力去做。
甚至父亲想带他去西湖玩,“其实我并不喜欢,但为了满足他们,我还是去了”。
可以说,他的“优秀”,别人眼中看到的“好”,是建立在别人的期待上,而不是源自内心的动力。
就像之前在《脱口秀大会》红了的北大学霸李雪琴。
她自嘲是“985废物”。
有人说她是“扮猪吃老虎”,都考上了北大了,哪来这么丧?
但在她看来,考了哪所学校,读的哪个专业,都不是她自己真正想要的。
她说:“从小到大,我做的事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待,自己的生活早就没有了,这让我一直很苦恼。”
于是在外部刺激的驱动下,他们朝着功利化的人生目标匍匐前进。
可假若有一天支撑TA们的“外驱力”失去了意义或到达了极限。
TA们的人生又会变成什么样呢?
03
失去外在力量的束缚,人生会变得怎样?
容易陷入虚无和抑郁。
就像在吴谢宇的口述中,他总把父亲放在第一位。
仿佛,父亲一直以来是他“存在”的意义,“讨好”的对象。
而当有一天,父亲离世了。
这一度成为他心中一场难以治愈的漫长伤痛。
人生意义的轰然坍塌,生命因此陷入至暗时刻,变得抑郁。
他曾描述父亲离世后自己的状态:“这东西(指抑郁情绪),不是一时一刻,而是长期积累起来的。”
当然,行文至此,我们并不是在替吴谢宇的罪恶洗白。
世间失去至亲的人何其之多,但大部分人仍能舔舐伤痛后,依旧向阳而生,而不是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来谋害亲人。
就这一点,吴谢宇是不可原谅的,不能饶恕的。
但与其同时,笔者更多想说的是,通过吴谢宇这个案件,我们不可否认的一点是——
案件虽是极端的、少数的,但你我身边拥有“空心病”的孩子却并不少见。
这不得不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孩子的教育。
当孩子只学会把人生的意义全部建立TA人、TA物、TA事的身上。
那当“外部动力”不再起作用时,带给他们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。
就像,李雪琴在考上北大后,一度坠入情绪深渊。
因为从那之后,她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。
自青春期父母离婚后,李雪琴就成了一个照顾妈妈所有需求和期待的“工具人”。
写完作业不能看电视,不然妈妈会勃然大怒;
考试不能考第二,不然妈妈会崩溃...
换言之,她拼命学习考上了北大,只为了按照妈妈的逻辑去做。
所以当夙愿完成后,她却没有半分开心,过去的那股拼搏劲像颗被撑满的气球突然爆破。
她变得低落迷茫,常常把自己关起来,甚至尝试过割腕自杀。
这样的现状,李雪琴不是一个人,北大心理咨询中心曾经做过一个调查:
北大的新生,其中有30.4%的学生厌恶学习,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;
还有40.4%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,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。
究其根源,是他们被一双双催促的双手摧残了“内驱力”,只学会把所有时间精力追逐更好成绩上,却没有学会让自己如何有价值、有意义的活着。
于是到了大学后,突然失去了外在力量的束缚,就开始迷茫了,开始怀疑人生。
因此可以看出:
在教育孩子的路上,比起利用外力逼迫。
唤醒孩子的“内驱力”,让一个孩子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,活出自我,才是至关重要的。
04
如何唤醒孩子的“内驱力”?
在电影《银河补习班》里,父亲曾问过儿子:“你长大后想做什么?”
儿子答:“妈妈说的,上清华北大啊。”
父亲说的一句话,让我印象很深刻。
他说——
“清华北大只是过程,不是目的地。
人生就像是射箭一样,梦想就像箭靶子,失去了箭靶子,每天重复拉弓的动作又有什么意义?”
在当下,也许很多孩子正在重复这个不断拉弓的工作。
但箭靶的方向在哪里,他们无从得知。
我想,作为孩子人生道路的引领者,父母需要帮助他们找到。
如何做呢?
内驱力的鼻祖,Ryan和Deci教授认为:
自主感、胜任感、情感联结。
这三者是唤醒孩子“内驱力”的前提。
好的教育,是点燃孩子内心的一把火。
换言之,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——
A、有自主选择的权利
尊重孩子喜好,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,让孩子有自己做主的感觉,培养孩子的自主感。
B、有“我认为我是可以做到的”的胜任感
在处理问题时,可以给孩子指南针,而不是地图。
指南针可以引导孩子独立和主动去探索问题,当孩子解决之后会收获胜任感;
给孩子正面的激励和回馈,让孩子有更高的积极性,以此形成:“进步”——“表扬”——“再进步”——“再表扬”的良性循环。
C、有“我是被爱的,被信任的,被赏识的”的情感互动链接
关注孩子内心世界,倾听他的声音,和孩子建立爱的链接,而不是只关心孩子的成绩、学习。
徐凯文教授有句话:教育,是许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,不是分数,不是金钱,是爱,是智慧,是创造和幸福。
让孩子在成为精英之前,先感知到爱和学会爱的能力,成为自己。
写在最后:
回到吴谢宇这个案件。
庭审上无论他如何述说自己的苦楚,以此想为自己的罪恶做出解释。
但,恕难以接受。
任何人都需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情付出代价,更遑论是一个成年人。
父母也是第一次成为父母,或许有做得不好的地方,但“原生家庭”不该成为一切错误的借口,不该成为弑母的理由。
毕竟在我们生命当中,还有更重要的一环:是自我成长。
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创始人萨提亚女士说:一个人无论生长在什么样的原生家庭,都拥有“自我成长”的能力。
所以——
如果父母能够给予你爱和陪伴,让你的内心充满富足,那么请一定要感谢TA们,并带着这份爱自信地走下去,祝福你们。
但如果没有,那么试着做自己“内心的父母”,给予自己肯定,勇敢地做真实的自我,陪伴自己温暖前行,必要时寻求人士的求助,世界和我爱着你。
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少些单调,多些有趣,少些束缚压抑,多些自由。
……
作者:时雨。来源:本文系智慧行学院(wisdom-bank)原创,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(婚姻、亲子、职场)。学习更多实用心理学,欢迎关注“智慧行学院”(NLP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)。
学心理,咨询4006009299.
看更多心理资讯,扫码关注“NLP学院网”官方微信公众号